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女性的控制欲实际上更强?虽然,这个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由男性掌控。
有不少女性朋友曾对我表达过一些连她们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事作风:
“如果我男朋友不按照我说的方式去做,我就吃不下睡不着,会像神经病一样总想跟他找别扭。” “我妈那天为了说服我,居然当众用那么恶毒的字眼来形容我!但更可怕的是,我突然发觉我对我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为了改变孩子的一个行为,竟然也能口不择言!”
某段时间大火的“妈妈打我”表情包
“我太累了!我发现自己总是陷入一堆工作细节。我知道我是领导,应该相信别人,但是即使表面上把活交出去了,心里根本放不下,还是要找各种借口亲自介入,好像亲自跟着,我才踏实。”
……
如果说男性的占有欲是天性,那么女性的控制欲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
女性,越控制越失控
我们想控制结果。所以就有各种细节控、操心病。老北京人管爱操心的女性叫“事儿妈”,再形象不过。女性似乎天性擅于专注细节,这使得她们更容易关注事件的进程、他人的情绪、具体行动的细节。有女性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女性操心,还能带来潜在的心理获益:
操心能够凸显自己在群体中的重要性,进而增加存在感与意义感。
操心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地从自己转移到了别人,这让女性得以从自己的小烦恼中“被解脱”。
操心这一行为会显得施助者与受助者走得很近,从而满足女性的人际联结需要。
既可以跟进事态,还能顺便收获到自信感、效能感、亲密感,女性自然会一路高歌猛进。只是,不断升级的控制欲,看似为了结果,反而容易陷入细节,忽略大局,伤及结果。同时,也因此限制了他人的行为,甚至越俎代庖,给他人带来不适感,而伤及关系。
我们想控制情绪。所以情绪自控力,就成为各类情商课程学习的要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情绪上的一种稳定之态,所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失不系心,得不形色”。我们会鼓励摔伤的孩子“不哭”;会安慰临别的朋友“不要难过”;会在吊唁会场对失去亲人的痛者说“节哀”;甚至会习惯性地叮嘱自己“淡定”。我们早已笃定:任何失控的情绪,如果不及时遏制、叫停,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情绪滑坡和身心伤害,或者招致别人的负面评价。
只是,越想控制情绪,反而越容易出现更多的情绪问题,女性尤为如此。人的身体就像一个水坝,每日的感受和情绪都在点滴注入其中,你多半感受不到它们在其间经历着怎样的蒸腾、酝酿和发酵。控制情绪,就仿佛永远关闭着闸门,不检修,不疏通,终有变形、裂口,甚至决堤的一刻。
我们想控制关系。所以就有各种强迫的爱,虚伪的爱,讨好的爱……前几天,给一个男性朋友介绍恋爱对象。两人第一次见面后,男性朋友微信上说,“这姐们太厉害了,Hold不住啊。”我不客气地回了他一段话,“除了一定要站在前方Hold住她,你还有很多姿态可以选择——可以和她并肩,也可以在她身后。”
上述还是一种明确的控制关系。女性则更容易陷入一种隐形控制的关系。大部分时候,你意识不到自己在控制别人。可能你总是在关系中付出更多,总是在替对方着想;甚至你可能总是追随的,是低姿态的。但是你从来不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你总会送一些对方不喜欢的礼物,你经常因为打心底不信任对方而自作主张安排事情,你总是开口闭口一副十分了解对方的样子,你也经常从诉苦或者“为你好”开头来说服对方依从你的想法……这种隐形控制的关系,包括对伴侣和子女。
女性的控制之源
2016年,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女性明显有更多焦虑不安的想法,包括对健康的焦虑、对形体的焦虑、对社交的焦虑等。
经期、孕期的荷尔蒙变化,是直接造成女性容易焦虑的生理原因;现代社会文化对女性各种苛刻的角色要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女性自我形成的角度,还有一个更为原初性的动力来源。
荣格曾经描述过集体潜意识下的女性自我原型。
如果,为女性的自我原型找一个象征物,那一定是“子宫”。想象一下女性子宫的特点,就不难理解女性自我的原型了。子宫,这个黑暗的、无意识的地方,却是最神奇的生命孕育之源。它象征着对万事万物的吸纳和融合。正是女性体内时刻喷薄的一股强大的吸纳力和融合力,为女性的自我感知带来了丰富性,也带来不同感知交融后的模糊感和整体感。丰富、模糊、整体,正是女性自我意识中最初的原型特点。所以,大部分女性的身体感知更强,也更偏爱用情感和直觉去理解事物。直觉,正是建立在不同信息融合之后的一种快速的整体性感知,它是模糊的,无意识的,但也是创造性的,神奇的。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原型,在直接或间接地启动着女性的焦虑情绪——不确定和不可控的焦灼之态。
这种自我意识底色上的焦灼之态,对于女性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相反,可能是过于熟悉,熟悉到像空气一样,弥散在赶早上班前对镜梳妆看到嘴角皱纹的时刻,弥散在幼儿园门外盯着女儿口齿不清和人慢吞吞说话的时刻,弥散在罐头鱼一样的地铁车厢里发现老公对女友朋友圈的一条留言的时刻,也弥散在老板办公室门口反复琢磨手中的文件要不要递交的时刻……
焦虑之下的控制,将滋生更多不确定感和不可控感。失控感则引发更多的控制欲。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带的神秘“∞”符号上,沿着一条能看到的“路”努力往前跑,却永远没法找到一个终点。
一种不控制也不失控的状态
最近在翻译一本英文书Flow。从书名来看,会令很多如我一般习惯于理性思维的人嗤之以鼻。如今进展到一半,却开始对书中所描述的“流动”状态产生了好奇。流动,并非我之前想象的那般,披着所谓修通、养生的外衣,扎着架子装神弄鬼,作怪兴妖。如果用偏理性逻辑的语言来解释,我会将流动总结为一种“将未来目标融于现在”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很适合现代女性。
生活不是为了眼前的苟且。每个人都需要有目标感才能体验到存在的意义。为了明天,为了希望,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成长中的孩子……这些就是支撑我们每天早上醒来,哪怕有再多的伤痛,也依然能走出家门的动力。目标,为人的存在感提供动力,却也为人带来了等量的焦虑。因为目标属于未来时态,注意力持续聚焦于将要发生的且不可预知的事物,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来隐隐的焦虑感。
“我的孩子如果生下来不健康怎么办?” “我的老公升职加薪后会看上别的女人吗?” “我这样坚持写作什么时候能赚钱?” “我现在练习这个技能有用吗?”
这些焦虑每时每刻都在损耗着你的能量,消磨着你的心智,让你一旦陷入其中,就仿佛一盘注定输掉的棋局,内心已经溃不成军,每走一步,都带着颓丧的败相。我们经常无法完成自己制定的一个目标,并非是目标的问题或者实际能力的问题,而可能是一路伴随着焦虑,潜意识就一遍一遍地预设着各种败局,接下来,你不过是边走边验证担忧过的无数情境,或失败或放弃,迟早的事。
所以,尝试把目标带到现在时态。
去想象一下你生活中的几个重要维度,比如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的个人成长,它们各自最理想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或者你早就很明确,也或许不那么清晰,都没关系,梳理目标也是一个不断探究自我的过程。只要你认为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或者是一种感觉就好。然后,每当你开始做事情,请务必带上这个方向或者感觉。比如:
期待着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要更加专注于此时散步的过程,当下我是否做到了健康、快乐?
期待着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我要更加专注于此时和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我是否在传递爱意和幸福,促进更加平等的交流?
期待着成为一个自由写作者,我要更加专注于此时的练笔,当下我是否做到了在文字中寻找自己的风格?
……
有所发现吗?这种“将未来目标融于现在”的流动状态,重点在于:你要有一个目标,但又不是时时耽于目标,耗费心力。设定目标,只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动力。更关键的,是将那一股动力注入到正在发生着的行为中。这就是流动的状态。它是持续的,是专注的,是有生产力的,也是富于觉察的。
|